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影响,目前大多数分析是与17年前的非典相比,基本观点是短期影响大,中长期影响有限,大体持乐观态度。最近也有经济学家意识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应低估,形势不容乐观。本文看法类似,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从短期到中长期,从经济增长到经济结构、系统风险、内外环境等各方面,都有深远影响。对中国的经济潜力、发展空间和长期趋势,本人并不悲观,也不唱衰。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必要对问题分析得更系统,更连续。

先看影响程度

考察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影响,大家都以“非典”作比,是因为“非典”是自然的参照。但是,二者可比又不可比。毕竟17过去了,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内外环境都已显著变化。所以,有些分析在谈到疫情的短期经济影响时,认为冲击之大不是“非典”可比,但在谈到长期影响时,又拿“非典”乃至1998年洪灾、2008年汶川地震等作比,说短期给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困难,但其后13个月都迎来了较明显的修复,这在逻辑上显然是不太严谨的。其实,从短期到长期,既有区别,又有延续;短期影响中,有些能较快克服消失,有些问题解决起来则非短期之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从疫情发生之前的经济状态看,已经是前所未有2018年下半年起,在各种强监管政策一刀切式猛烈实施下,在中美贸易战反复、持续中,特别是所谓的“民营经济离场论”发表后,经济形势迅速变化,冷风凛冽,寒气逼人,一直到2019年,各种暴雷,贯穿全年。到年底,总算迎来一些好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0年经济工作作了针对性、调整性部署,央行元旦宣布降准,中美经贸谈判达成第一阶段协议,大家信心刚刚开始恢复,经济正要趋于企稳,在生死边缘上艰苦挣扎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正在千方百计“活下去”,大家还争论2020年经济增长保不保6(我上一篇文章已加以辨析)。恰恰就在这个时候,疫情爆发了。

另一方面,这次疫情严重性超过以往,影响同样非同寻常新冠病毒潜伏期长,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政府乃至全社会的防控力度之大更是前所未有。其状况,就是现在我们大家经历的:封闭一直到村,社会几乎停摆,经济基本休止。“突如其来”是当年中央在描述“非典”时用的词,现在用于新冠肺炎疫情显然更合适。“非典”的发生主要是在春节后,全面、严格的防控都到了4月下旬,期间社会上多少已经有些思想准备。反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去年12月就有发病,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们不知就里,毫无防范,都在按部就班,迎接新春佳节,酒店、超市大批进货,餐饮、旅游、影视、文体提前投入,严阵以待,其他员工放假散飞,没成想突然就封城、封省、封村了,关门歇业了,足不出户了,假期延长了,返回困难了,何时恢复正常更是不得而知了(对不少企业来说,一个口罩就能阻止其210日按期复工)。总之,从上到下,计划全变了,预期全改了,一时之间更加茫然了。

屋漏偏逢连阴雨,经济面临困难时,最怕的就是叠加效应。2018年以来,各种调控措施和监管政策接连出台,尽管每一项政策措施单独看都有其道理,但同时叠加起来,就明显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而疫情在上述经济背景和时机下爆发,本就困难的经济再受到如此之大的外部冲击,其结果可能就不仅仅是叠加效应,而是“乘数效应”。恩格斯曾指出,历史发展是各种力量“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由此推论,合力中必然有的力量互相对冲抵消,有的折中调整,而如果是两种甚至几种力量同一方向、同一作用且力度加大、互相作用,后果很可能就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乘了。如果说2003年“非典”的经济影响短期不太大,长期也不大,那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短期很大,长期也不会小。

比照2019年春节期间消费营收情况估计,仅酒店餐饮、文化旅游、影视娱乐这3个行业,今年春节期间直接损失就超过了1万亿(没算延长的假期),占全年GDP 1%。这些损失,即便防控解禁后人们报复性消费带来收入反弹,也只能得到部分弥补,大部分是弥补不了的,特别是有些以春节为全年主要收入旺季的旅游业及冰雪类等冬季文体行业,更是如此。对房地产的影响可能在供需方面都比较大。春节假期本是三四线城市回乡购房的热点时期,但今年市场一片沉寂,一季度销售业绩肯定会大幅下滑。同时,受疫情影响,房地产项目的开工建设也普遍推迟。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行业,上游牵连着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下游牵连装修、家电等行业。房地产供需双向下行,对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视。除了受冲击最大的服务业,从种植业、养殖业到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其他大多数行业也受到或大或小的冲击,电商等线上消费看似受益,但受制于供货、物流及快递员有限甚至减少,收益难免打折。据清华、北大联合调研995家中小企业结果显示:受疫情影响,29.58%的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58.05%的企业下降20%以上;85.01%的企业维持不了3个月生存。如果短期内不能恢复正常营业,有些企业难免破产倒闭。就在写到这一段的时候,传来了第一批企业倒闭的消息:因受疫情影响,北京“K歌之王”被迫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知名IT培训机构“兄弟连教育”宣布其北京校区即日起停止招生,员工全部遣散。对此,政府出台的紧急纾困救助政策能够缓解、挽救一些,但也只能是临时的,部分的,有些后果并非短期内能够修复,必然延续到中长期。

再看影响范围

第一,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现代市场经济是个有机的系统,各行各业各环节各链条环环相扣,密切相连,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发生连锁反应。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的基础,实体经济受到冲击,金融体系岂能不受影响?近年来,中央组织开展了去杠杆工作,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企业杠杆率趋于下降,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奠定了基础。但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仍然很高,一些中西部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债务负担沉重,中小银行坏账压力很大,房地产行业调控正处于敏感期,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攻坚战尚未完成,压力依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又突遭疫情冲击,形势更加严峻。为防控疫情,各级政府额外增加了大量开支;为保护经济,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紧急政策,总体上比较得力,但其中的减免税费政策又使财政双重承压,中央财政还有余地和办法,地方财政将更加困难。企业减收、断收乃至破产,员工减薪、停薪甚至失业,种植户、养殖户、个体经营者遭受损失,他们的借贷即使按照救助政策可以展期、延期,也只能是一部分能够享受,而且落地还是个问题,也会增加银行坏账,加剧金融风险。

第二,对中国全球产业链地位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此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虽然总干事谭德塞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的防控举措,表达了对中国的信心,也不建议限制贸易旅行,但很多国家此前或此后限制了与中国的航班通行和人员往来。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整理,截止2720时,已经有102个国家对中国公民实施入境管制措施。另据最新消息,印度21日宣布上调家具、鞋类、家电、手机零配件、玩具等产品的进口关税,并进一步修订反倾销及相关规定,以限制进口,这虽然不是针对中国,但涉及中国商品;另有多国开始限制进口中国商品。本来,从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就给中国经济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外资企业开始向南亚东南亚特别是越南转移(出于成本等考虑,一些中资企业也向外转移),以至于越南被称为下一个深圳。现在中美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中,美方也只是取消部分加征关税,后续谈判进展如何,仍属未知。现在面临疫情这个“黑天鹅”的大冲击,中国的国际经贸环境有暂时冰封之虞,而且产业转移将进一步加速。因疫情造成中国零部件供应中断,韩国现代汽车已经暂停所有在韩生产线,正在紧急扩大在本国和东南亚的采购规模;而在武汉拥有工厂的本田和大金工业已决定将工厂复工延到14日以后,这将严重影响广州本田的汽车生产,如果复工再次延长并扩大至湖北以外地区,供应链将加剧向外扩散。中国的供应链是全球嵌入式,如果这一块松动,促使全球产生备用基地,这一损伤将是不可恢复的。而中国供应链松动,正是特朗普们梦寐以求的:即使有些制造业不能回流美国,最好也要离开中国。上周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Fox电视台采访时说:这次疫情有助于制造业回归美国;外企在评估中国供应链时,很难不注意到这个风险;特朗普总统竞选的重要承诺之一就是把就业机会带回美国,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爆发有助于总统履行这一承诺。话虽难听,但也是大实话,应引起高度重视: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分散对中国制造的伤害将是严重而长期的。

第三,对经济格局和商业模式的影响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瘟疫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对人类社会有着深刻影响——灾难之后促使人们从多方面深刻反思、变革。17年前的“非典”就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改变,其中电商的大发展就始于此时:淘宝于2003510日上线(两年后马云把510日定为“阿里日”),现在已发展为无比巨大的淘宝帝国,几乎成了中国零售电商的代名词;京东网上商城也是那个时候上线,最后发展为今天的京东帝国,中国人的购物习惯和商业模式也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公共事件,必然也会牵动一系列包括商业模式、行为模式在内的经济社会深刻调整。在疫情冲击下,线下行业遭受巨大损失,但线上行业由此受益,人工智能等科技与互联网行业及其相关的数字经济机遇空前。关于疫情将带来的产业格局调整特别是新兴行业的发展机遇,最近已经有不少文章专门具体探讨,此处不再赘述。这里仅从人们工作方式同时也是企业人力资源一个领域,说明目前已经出现、未来必将快速发展的创新模式。举两个看似不相关但同属上述领域的例子:一是在线办公。近年来以外卖为代表的“宅经济”已经迅速发展,疫情又促进在线办公、居家工作,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企业雇佣模式,还深刻影响到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二是“共享员工”。截止26日,包括云海肴、青年餐厅、蜀大侠在内的21个餐饮企业1200余人加入盒马临时用工队伍,成为共享员工24日以来,生鲜传奇、沃尔玛、步步高等多家公司也发出了共享员工邀请,欢迎暂时歇业的员工前去上班;25日,京东7FRESH发布了人才共享计划,邀请临时歇业的餐饮、酒店、影线及零售联营商户员工前去打短工;26日,阿里本地生活推出就业共享平台,招募万名餐饮员工临时送外卖。实际上,以上两种方式在国外已经很成熟和流行,“灵活用工”、“共享员工”被业界普遍认为将会是未来10年中国在人力资源供给方面的最大变化。

 

作者简介:

孙长忠,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研究员,宇视科技(uniview)首席经济学家。

话题:



0

推荐

孙长忠

孙长忠

31篇文章 13小时前更新

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纪委驻公安部纪检组第二纪检室原主任。 山东临沂郯城人。

文章